close

IMG_7304

  由於我在紐澳、加拿大生活的時間很長,這三個國家又是世上華人移民前幾名多的國家,因此我對移民有很深觀察。

 

  我同情他們。

 

  舉過年為例,華人移民可以在中國城掛春聯放鞭炮營造過年氣息,以溫哥華華人之多,想要弄個十足道地的規模,完全沒問題。但再怎麼響應,移民第二代、那些在國外土生土長的孩子,他們沒經歷過三代同堂、各房親戚的圍爐與紅包袋,沒看過初一到十五的搶頭香、真正的迎神隊伍和春節特別節目,學校甚至連一天假都沒放,要他們如何感受過年氛圍、承襲過年文化?

 

  想像一下,當你開心準備過年時,你的孩子卻一丁點感覺都沒有那種心情;孩子們覺得家人應該團聚的日子是聖誕節,可是你卻連教堂都沒進去過一次。更不用說中秋的嫦娥、端午的屈原,那些人那些故事又是誰。很快的到了第三代孫輩,你可以親眼見到他們滿嘴cooldamn,卻連一個簡單的「好」、「不好」都不會講、不會讀了。

 

  生活在異文化不會讓人太孤寂,因為文化早已內化在心裡。最孤寂的應該是,明明是親生孩子卻跟自己有完全不一樣文化,幾乎等於外國人那種悲涼的心情。也許有人會說不在意這種下一代失去文化DNA的情形,但文化是人類最重要的文明,親子間失去這種共通連繫,又如何去碰觸彼此最根本的那塊內心?

 

  如果只是這樣就算了,可惜並非如此。那些已經失去父母文化的第二代、第三代移民後裔,真的變成外國人了嗎?才不是!因為他們長得與外國人實在差很遠。所以即便在土生土長的土地,人家也不會覺得他們是在地人;所有西方人對亞洲人的印象、偏見,仍然會加諸在他們那些,明明骨子裡已經完全不是亞洲人的人身上。這叫作裡外不是人。

 

  移民,根本不是只有搬到另一個環境比較好的國度居住這麼簡單而已。我所認識、交談過的移民,他們在移民前都沒想過文化認同的問題;甚至在我問他們時,他們才第一次驚覺。因為,都已經移民了,沒有退路了,日子總得繼續過下去,想這麼多幹嘛呢?不然還能怎樣呢?

 

  相當同情。

 

  在溫哥華如果想瞻仰中國城的歷史風情,到downtown的「老」中國城沒錯。但若要尋求中國城功能,如採購枸杞燕窩拔罐抓中藥喝珍奶吃牛肉麵,咳嗽想找川貝枇杷膏嘔吐想服健胃消食片,就須轉往在溫哥華號稱「中國『城市』」的Richmond,那裡大江南北各路雜貨一應俱全,絕對中文招牌,在家出門完全免英文,住上十年還以為自己從來沒出國。

 

  勢力龐大、財力雄厚的中國移民,正努力把Richmond打造成新中國。我覺得他們很快會開始自治,開辦全華文學校、推行春節連假……,搞到最後老外變成格格不入的一群,只好摸摸鼻子退出溫哥華。(我旅行到卑詩省其他地方時,就遇過不少原本居住在溫哥華,卻因華人太多決定搬離的老外)

 

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遠洋鏢客,可不是些甘於被同情的角色,我一直有種預感,有朝一日,溫哥華會完全成為華人文化(殖民)的海外新天地。這是我所看到的溫哥華移民,令我比較不那麼同情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